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双”者,唯一也,表示此地的绝无仅有。如果这地方真实存在,那是标本,是活化石;如果出自虚构,那就表示创作者下一步要一本正经地“微言大义”了。
无双镇,有金、木、水、火、土五座村庄,村庄以中华文化里代表性的“五行”来命名。五行,连同无双镇所在的座标——黄河岸,这些都是指向明晰的符号。
符号中间所簇拥着的,是象征故土和传统的唢呐。
调子起得高吧,可是——
焦三爷吸烟袋锅,拒绝吸纸烟,但不知他是否知道,不论土烟、纸烟,各式烟草归根结底都是美洲的舶来品,传入中国不超过500年;
焦三爷珍惜唢呐的传承,将唢呐与黄土地系于一体,要和西洋铜管乐器打擂台,但不知他是否知道,唢呐又称“苏尔奈”,外文音译词,系金元时代自阿拉伯、波斯传入中国,至清代才开始流行。
至于在电影里用来臧否人物的《百鸟朝凤》,自电影开篇起,神秘感爆棚,仿佛终极杀器,但当它悠然响起的时候,背景乐中却仍须佐以西方管弦。
于是,主题里“微言大义”的表达,似乎立不住了。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追求神秘感,要挂靠祖师爷、要附会世外神仙,比较典型的是中国武术,达摩老祖、张三丰,外家则佛门少林,内家必道家武当,是往宗教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然而出了个徐浩峰,拍《倭寇的踪迹》,拍《师父》,跟拍《一代宗师》,以人文与考证化解宗教味儿,于是和从前不一样,让功夫电影有了厚重的格局。
但也不能就此说,把道光年间唢呐拿出来摆弄的《百鸟朝凤》格局就不高。
起码前半部分,故事是知收敛的,虽然观众在看这种电影的时候本能地喜欢哭,但好在电影并没有向“乐而淫、哀而伤、往而不复”的道路上去,这是老导演的功力所在。
前半部分两个小孩儿学艺,像《孟子》里弈秋故事的变体,但起承转合,并不程式化,甄选弟子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老辈人的苦心和智慧;后半部分,唢呐手艺的传承眼见不成,又因故事格局所限,剧情略微转向煽情,然而在申请非遗的信息、年轻人西安城中的见闻里,及时刹住。
于是电影所讲述的,归根结底就成了焦三爷一个人对新事物的抗拒,抗拒当然有对有错,但不论对错,都能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
焦三爷以“抗拒”为主题的故事值得尊敬,可是,主观上对抗拒的歌颂,客观上却又变成一个镇子的“开化史”。
接下来,写一下我最想写的——
制片人下跪、文艺片式微,一整套话题让《百鸟朝凤》获得相当大的关注。
然而该不该将它当成一部“文艺片”,这是我无法解答的,但是影片本身,却是迎合的.产物。
对传统和乡土田园的歌颂和向往,实际上是当下属于城市主流消费群的政治正确。君不见,以传统为旗号的“国学热”、弟子规在甚嚣尘上,官媒在讨论恢复乡贤和宗法,往年博士写的哀悼乡村变迁的“回乡日记”大热,当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论调遭遇以某年轻意领为首的群哂……于是,一部《百鸟朝凤》的出笼,赞歌于唢呐及其所象征的事物,这不是迎合是什么?
《百鸟朝凤》,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其中讲到了两代唢呐匠为了唢呐艺术的传承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诸多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主人公焦班主选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个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内心和做事的态度。看到父亲摔倒会流泪,练习吸气时的卖力,割麦子时的脚踏实地,为了守护唢呐险些被烧着等细节,这些经历也为游天鸣练就一身好本领打下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做事情稳扎稳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轻时,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和事业。在年老时,选择了好学生,就选择了未来与传承。焦班主用慧眼选择了好的继承人。在当今迷乱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选择。
第二个是,焦班主对艺术的追求。爱到骨子缝里去,爱到心里去,爱到自己为了唢呐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护着艺术。他说,时刻记住,唢呐是为自己吹的,不是为别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后,吹起唢呐时的如痴如醉,炽热的心在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我想,他们虽不是物质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确实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唢呐艺术之路也是一种事业。他们为了这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在呵护,在进行最后的奋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在最后要离开时,还想到为下一代人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试想,我们任何人不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吗?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能不能爱到骨子缝里面去呢?为了事业,不顾一切苦难和阻挠,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一颗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业,将来又有何事不可为之?
第三个是,中西文化的对抗。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不止是唢呐,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思想,当现实的压力不断袭来,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是坚守,还是放弃?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们民间优秀的艺术又将何处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渐离去,发现我们成为社会真正主力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见到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继承,那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痛,也会成为代代人的痛。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文明。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当下美好的艺术,让其在现在以及将来发挥他们璀璨的光芒。一个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鲜活。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热爱艺术的人民,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为了艺术的继承,为了艺术的发展,共同奉献和努力。希望将来有一天,生态长城建设起来了,在长城沿线的大讲堂里和大剧院里,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无与伦比的演出。
焦师傅的灵魂转身沿着山间小路走远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影片将要结束了。唢呐的声音还在空中飘荡,片尾曲却已经响了起来
接班人徒弟头回出师回来,与师傅把酒谈心。焦师傅兴起之处,演奏了一首轻快的曲子,昏昏沉沉地说了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所谓唢呐与人合二为一,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唢呐已不仅仅是一枚乐器,它早已深入骨髓,与人的精气神渗透在一起。至此,人通过唢呐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正如电影中演奏的高潮百鸟朝凤一样,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它带领人们回到过去,去找寻一种可能早已淹没在时光尘嚣之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于远古,它叫做根性。
焦师傅也算是一个眼光毒辣的老师傅了,他一早就看出小徒弟蓝玉的天资聪颖,所以当他目睹小小年纪的'蓝玉吹气顶羽毛,一口气喝光瓜瓢里的水,发力吐水扑倒了一米开外的木板时,他没有像天鸣一样惊叹一声,而是转身走入正堂,轻轻地丢出一句:留下来试试吧。没有对这种天赋异禀的徒弟格外照顾,这也是聪明师傅的厉害之处。就算自己的老徒弟看到了蓝玉的精彩表演之后,大加赞叹,焦师傅最后还是决定选了天鸣为最终的焦家班班主的接班人。因为与唢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三爷深知唢呐精髓传人的必备素养。人品与艺品,一样都不可缺。后面因为时代新潮的涌入,由国外传入的洋乐队渐渐取代当地唢呐匠的局面之时,几乎只有天鸣一人还坚持着不能丢掉唢呐这门绝活,他一直兜着师傅的训言不能让焦家班的唢呐消失。
后来,文化局局长带来了一个消息,希望天鸣带领着游家班成员再次演奏百鸟朝凤,为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资料准备。
我坐在屏幕前面一直等待着他们能重聚一起,录好音频。可是随着天鸣陆续找到之前的成员,看到他们的现状。二师兄有了工伤,被电锯锯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因长期在石棉瓦厂工作,时不时会咳嗽不止。看到这些时,天鸣内心知道,之前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游家班,是再也回不去了。
西安街头,蓝玉,天鸣和他妹妹一起走在修复的城墙上。蓝玉提到,他想自己组建一个古建筑修复队。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位唢呐艺人的演奏声。几位女子路过,给唢呐艺人面前的碗里丢了些许零钱。天鸣一行人望着发呆,镜头拉远
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没有人能预见以后的以后,一切有关老的东西,老地方,老物件,老技艺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有些满怀深情的期盼总还是挥散不去的。比如最近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离不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与节气相关的诗词,风景与物件。
回归电影本身,故事的最后,只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焦师傅的背影,和漫天飞舞的唢呐乐声。我想,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或许应该是沉默不语的,因为有种情绪会堵在心间。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在平静的人群中激起强烈的心波,而无法马上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它大概可以列为优秀电影之列了。
由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推开西北的重重山水,伴着黄土地上的一声叹息,带我们走进了唢呐技艺由兴至衰的历史轨迹,也品味了新文化冲击下“传统匠人”的文化情怀。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艺术,本在农村广为盛行。但随着西洋乐器的渗透,这种传统的唢呐技艺正在消失。正如影片中唢呐班被西洋乐队冲击的七零八落一般,许多传统匠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冲击下,面临由兴至衰渐渐消无的困境。这些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文化技艺,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之根的延续,需要被保护,被传承,被复兴。而在这条并不好走的文化寻根之路上,有焦三爷,有吴天明,有你,也有我,共同用唢呐声声浸润中华文化之根。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信仰支撑。片中焦三爷说,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尽管愤愤和不满,但仍含着血吹奏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支百鸟朝凤。那些愤懑终化为一声叹息,留下世代相承的信仰绘成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若是没有这些老一辈对艺术的无私奉献,对规矩的坚持把控,对文化的爱惜传承,那一首百鸟朝凤终将成为历史中的老照片。时代向前,精神不倦。新一代的技艺传承者们也要像老一辈艺术家一般守着信仰,专于一事,将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创新守卫。师兄弟们的远走他乡,游家班的难以为继也是现实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民俗文化本就生于土地长于山水之间,土地在变迁,文化发展自然也要随之向前。和从前的锣鼓一响,脚板就痒不同,现在的受众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欣赏眼光也随之改变。与其故步自封,不如锐意创新。正如小提琴至于梁祝一般,优秀的'艺术一定是敢于创新且契合环境的。这就需要坚守者们在复兴之路上多一些对当前时代的琢磨思考,用创新精神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担当护航。电影上映期间正逢《美队3》上映,尴尬的排片数量让《百鸟朝凤》票房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商业电影环境下,商家为了规避风险的“习以为常”。有人如此评论:“你还有无数机会看到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老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
是啊,优秀文化和老一辈人艺术家的心血若是就此淹没在冰冷的商业运作之下,让民族因利益驱使丢掉了文化的根未免得不偿失。所以要守住优秀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还需要少一些利益的计较多一些对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
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绝唱之作《百鸟朝凤》,已经于20xx年五月份正式上映了。如今,虽然已经离电影的首映过去了一个月有多。但是,电影给予我们观众的深刻意义,却是久久难以忘怀的。
尤其是作品当中,所传达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广大中华儿女们去深思、学习并且发扬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个电影。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看,它更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关于文化的坚守,是一份多么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文艺传承重在品德
电影当中的焦三爷,俨然是一位将传统民族文化唢呐发扬光大的艺匠。他有着匠心独运的'技艺,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更有着希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和毅力。
他挑选传承人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在游天鸣成为名曲百鸟朝凤的传人之前,焦三爷就进行过严格的挑选和考察。而天鸣的品质品德,恰恰成为了他可以成为传人的关键要点。
技艺传承更多时候,是艺德和艺品的传承。在焦三爷的多种考验之下,天鸣成为了传统文化唢呐传承的传人。
文艺坚守重在刻苦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离不开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的毅力,更离不开学艺者那份不折不扣的苦功。任何文艺文化的坚守,都是一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过程。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技艺传承与坚守,都离不开这种精神。
天鸣之所以可以坚守传统文化与文艺,恰恰是因为他那份肯下苦功懂得坚持和刻苦的精神。在焦三爷考验并选择天鸣的品质的同时,他那份刻苦和用功更是三爷考察的元素之一。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排除万难,克服困难,将那份传统文化的技艺坚守下来。
文艺发扬重在真诚
传统文化在现今的社会,受到了种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新潮、时髦的文化元素,正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传统技艺。
很多人都因为功利而放弃了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继承与发扬,包括游家班在内许多唢呐文化弟子。因为金钱、财富的追求,而放弃了对唢呐文化的发扬光大。
很多人因为钱财而拜倒在西方文化的石榴裙下,赶时髦、追求功利、醉心名利钱财。很多人退缩了,很多人迷失了。可是,游天鸣没有辜负焦三爷,也没有辜负传统技艺的传人。他 继承着三爷的心愿,坚守、传承和发扬那份唢呐文化和技艺。
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希望。尽管金钱、名利、财富、时髦等不断充斥着民族文艺的时候,依然会有很多人、很多中华儿女们,为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而努力着、刻苦着、继承坚守与发扬着。
而我们,当以德艺双馨的方向,去发扬民族文艺的传统精髓!正如那曲饱含深意的“百鸟朝凤”般,悠扬而深远!
唢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乐器,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焦师傅说的,不管在婚丧嫁娶中闹闹,还是人们在劳作后的闲暇之余听一段解解乏。在焦家班以及焦师傅的太太爷师傅那些年代里唢呐这门手艺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吹唢呐的是匠人,他们也有那种工匠精神,身上肩负着将祖辈们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的使命。这一点也是唢呐艺人收徒十分看重的一部分,一方面看徒弟的天资,另一方面看的是德行。天鸣在被父亲送到焦师傅家里的时候,天鸣父亲见到焦师傅一时激动在递烟的时候绊倒磕伤了额头,天鸣慌忙去扶起父亲,去给父亲擦拭头上的血印,情急之下流出了眼泪。他没有听从父亲去给未来的师傅磕头,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和焦师傅制造任何羁绊,没有谄媚,纯纯真真,而父亲才是生命中值得流泪的人。这一幕焦师傅看在眼里,表面不动声色的他也许在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后来焦师傅并没有急着向天明传授唢呐技艺,而是让他一边练习枯燥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基本功,另外让他下地干活慢慢磨练他。焦师傅让天鸣用芦苇从河里吸水,天鸣没有达到师傅的要求灰头土脸的回了家,挨了师傅的冷眼。我想这一点是在焦师傅的预料之中的,虽然表面冷酷,可在心里是开心的。在后来天鸣在下雨天还在河边用长芦苇按照师傅的要求吸水,师父师娘找到他后,焦师傅立马把雨披穿在了天鸣的身上又把自己的斗笠拿下戴在了他头上。他对待天鸣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孩子是有犯错的时候,这样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严,以后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父亲所教导的为人准则。 比天鸣晚来几个月的蓝玉在唢呐上的悟性更高一点,头脑也更灵活,可最后还是被师傅狠心赶回了家。从蓝玉割麦子和抽烟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蓝玉并不是焦师傅所寻找的传授看门技艺的人选,而且后来他自己也说了,他是那种做事没有恒心的人,如果让他接班唢呐早都完了。
在焦家班成为游家班以后,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几十年几百年都不曾发生过的。这种变化是中国近几十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外来文化的侵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在这种疾风劲雨中发生着变化。会吹凑唢呐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当上唢呐班主也不再是祖坟冒烟的'幸事。前人留下的规矩逐渐被践踏,昔日备受敬仰的唢呐匠人接的活难以维继生活。一场与西洋乐器的比试以家当被砸流血结束,大寿台上扭腰的女子揭露了乡村人们缺乏教育和文化认同的不争事实。现在的乡村无论从人到事由内到外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唢呐的悲鸣声告诫我们正在失去前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昔日职业的游家班匠人奔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再次将这群人聚集在一起演奏一次百鸟朝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焦师傅走了,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唢呐的老艺人走了,只有天鸣一个人为他吹响了唢呐,唢呐声婉转悲怆,回响在山谷河流上空,宣告了那个时代的结束,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沉思……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这个导演,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陈凯歌在哀悼词中说: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除本人拍摄过多部优秀作品外,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百鸟朝凤观后感。他是个率真正直的好人。张艺谋在电影宣传中说:没有吴天明导演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贡献巨大。李安力荐《百鸟朝凤》:希望大家能够来支持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作品。吴导演,我觉得你可以安息,我们都非常感激你。
几乎整个电影圈都在为这部电影背书,但真正觉得刻不容缓的去看是在方励的下跪事件之后,我不想让一代大师的遗作如此悲壮,哪怕只能贡献一份力量。去了,不负所望。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纵使我这个外行人也看得出电影的精致,从故事节奏到情绪铺垫,从场景设置到背景音乐都无可挑剔。故事简单概括来说是以黄河边一方土地关于唢呐的兴衰,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消亡。
唢呐是唢呐匠的立身之本,唢呐离嘴不离手,但终究敌不过盛极必衰。电影对于情绪的引导太过高明。
徒弟与师父聊起唢呐已不复从前光景,本有些伤感,师父却以二十年珍藏的醇酒为媒吹奏了一段极其欢快的曲子,以一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作结,随后倒地大睡,留白的十几秒悲凉之感更胜,心里说不出的酸涩。
唢呐文化颓势已定,与管弦乐队对垒,无一观众支持,双方肢体冲突,老师父拖着病躯掀翻桌子,留白,只弯腰捡起被践踏的面目全非的唢呐。这个部分最讽刺的是老人八十大寿请来了短裙豹纹女和电音吉他架子鼓浅唱,坐在电影院不禁轻笑,想到了法国香奈儿旗舰店疯抢几十万买包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把无知当有趣?
电影高潮,垂死挣扎。唢呐最高礼遇百鸟朝凤给最有德行的人送行,唢呐班底支离破碎,老师父无奈年迈上阵,唢呐和血而吹,难以维持,交给徒弟,以鼓附和。深深地记得那一幕,老师父嘴角带着血,手边鼓点不变,看着年轻的徒弟吹百鸟朝凤,眼里欣慰的笑意。那一刻除了忧伤还有悲壮,败局已定,却苦苦支撑,在无边的黑暗中抓住一支稻草以为可以救命。
峰回路转,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原班底演奏,我心中也不由燃起一丝希望,想要找回原有班底,至少这份坚持能被好好安置。可知二师兄手指被电锯所伤,彻底告别唢呐;三师兄尘肺病重,无力支撑。能责怪谁呢?是家有重病老母的二师兄?还是要养家糊口的三师兄?就因为怪无可怪,格外沉重。
最后老师父坟头一曲百鸟朝凤,两代人南北分走,主人公脸上的那一滴泪到底是在哀悼死亡还是明天的自己?一个人的坚持到底是渺渺希望还是奄奄一息?所有的留白归自己。
就是这样,没让我流泪,却被绝望浸透每一个细胞,不经思索,久不散去。